2025年4月22日 星期二

梳理

做完健檢的朋友愁眉苦臉,說自己某癌指數過高,然後醫師問他是否有在吃中藥,告訴他如果有,立刻停止服用,或許指數就能回歸正常。

「我不瞭解,為什麼按照中醫理論,我用的藥沒錯,卻還是這個結果。」

「首先,你並沒有面臨什麼『結果』,你現在只是不高興自己的指數高而已,但你忽略了你年齡不低,身體有任何毛病都是正常的。」

「所以你覺得我應該停藥嗎?」

「我覺得OK,吃藥的目的是讓身體變好,如果負面效益超過正面效益,就該停掉。很多時候,補藥會導致其他的問題,就是人會習慣囤藥,就算不影響健康,也會形成一種心理壓力和制約,好像缺了某種藥就很不安。所以如果有個契機可以幫你甩掉中藥,也挺不錯的。」

「好像是這樣。」

「學過中醫的人,經常會自覺高人一等,但其實並沒有多厲害,不如承認自己什麼都不懂,有問題就去找醫師,用健保卡,然後有別人幫你負責,這不也挺輕鬆的嗎?畢竟大多數的業餘玩家,醫術又沒多好,光是一個加減方就搞死人,但加減卻是最重要的,自己治自己,打中七成就覺得很有成就感,可剩下三成卻怎麼都治不好,然後搞著搞著就變成心病加新病,這有意思嗎?」

「我承認有這個現象,但是你應該可以到九成吧!你有外掛不是?」

「沒用的,就算我用卜卦也沒辦法,卜卦不會提供我思路,它只是按照我的選擇告訴我吉凶,若我沒有新的認知,選項就那麼幾條,如果全部結果都是凶,那又該怎麼辦呢?而就算我覺得某個病症應該是某方,查了網路上大神的資料,也確實如此,卜卦驗證後也說是大吉,問題來了,這方要吃多少劑量?要吃多久?怎麼樣才算好呢?」

「好像只能憑感覺。」

「但感覺不可信,如果感覺很精確,人類就不需要儀器。很多時候,某些症狀的痛苦並不是囤藥就能解決的,囤藥是因為安全感,但安全感和現實無關。這就是大多數人的問題吧!我們希望有一個很好的中醫方法,可以解決一切的問題,但事實是,人們看到數據時,就崩潰了。可是如果完全不看數據,不也是一種鴕鳥心態?我們如何知道我們是百分百正確的?如果是,所有的問題早就被解決了不是?」

「真的,就像膽結石,我遇到的超多中醫師,都把膽拿掉,可是中醫明明說可以治好。」

「中醫還說疝氣也可以治好阿!請問那個治好,和西醫定義的治好能一樣嗎?就算真的可以做到,也是因為程度很輕微吧!又或者說他的時間成本實在太高了,而很多理論忽略了病人,其實是最沒有時間的,而受苦的時間總是加倍難熬。如果今天我膝蓋痛,需要吃中藥加針灸兩年才好,而且中間什麼都不能做,另一邊是直接打玻尿酸或羊膜,再不然就是開刀加復健半年後就一條活龍,我一定選後者。」

「唉,看來退化是不可逆,就不要跟老天爭論了。只是我總覺得有點背叛中醫的感覺。」

「沒那麼嚴重,不管什麼醫療,哪怕是氣功、靈療都一樣的,這都只是逃避業力的一種手段,但四個蓋子怎麼蓋得住五個茶壺,業力總是會從其他角度竄出來。國外有一個企業家斥了鉅資,找了一大堆營養學家、科學家、物理治療師,每天作大量的訓練和配合飲食、營養和復健,讓自己維持在年輕的狀態,可是有太多所謂養生派或中醫氣功愛好者,卻覺得可以付非常少量的代價,就可以達到甚至超越對方的狀態,這件事本身就是投機的妄念。我不是說完全不可能保持健康,甚至逆齡,但大多數人不願意付出等價交換,因為那代表你必須犧牲生命中其他對你有價值和意義的東西。我常說,倪海廈、徐文兵、郝萬山這些人假設都在三十出頭,且醫術仍舊在頂峰狀態,再加上一個年輕版的張志順,也都不是眾多女性的理想型,若有得選大家一定選貝克漢、克里斯·漢斯沃、克里斯·伊凡、亨利·卡維爾等。問題這些人的生活方式,就和你的養生系統截然不同。我們想要活成中醫眼裡的健康樣,卻要有西方的審美標準,這本來就很矛盾。」

「哈哈哈哈,這倒是沒錯,難怪心靈課程會越來越熱門,現代人真的很矛盾。」

「人們需要的不是心靈課程,而是被騙,人有被騙的需求,只要肯騙就好,騙久了就變成真的。就好像五帝錢、貔貅、能量寶石這類東西,在數十年內人類的不斷吹捧下,已經形成自然信仰,但信仰的本質就是妄念而已。所以信者恆信,不信者恆不信,所謂信與不信,都是一種信念,信念一旦形成,不論真假都會有效。但總體而言,女性的被騙需求比男性重,因為男性能夠自己騙自己,他們有自我設定的滿足,可以稍微降低外需。」

「此話怎講?」

「再漂亮的女人,看鏡子時都會挑剔自己並覺得不夠完美。可是大多數的男生,那怕再邋遢難看,面對鏡子裡的自己都覺得自己是超級帥哥,並且能自動屏蔽所有缺陷。」

「男女的部分我認同,但是所有的信仰都是虛假的嗎?」

「現實不需被信仰,人們喜歡找藉口,這就是信仰的起源,好比你看到新聞報導說有人每天吃很多橘子,於是得了糖尿病,橘子也可以換成其他的水果,但事實根本不是如此,熱帶雨林的猴子和猩猩以水果為主食,牠們怎麼不得糖尿病?如果有人流落荒島,只有水果能裹腹,他同樣不會得糖尿病,糖尿病和水果根本不存在因果關係,就算現代都市人決定減肥,於是只吃水果,但如果他真的能做到只吃水果,而不碰其他的東西,同時有足夠的運動量,造成熱量缺口和肌肉刺激,那根本不會得糖尿病,水果在很多新聞標題裡,只是替罪羊。同樣的道理,你看到很多人教武術,他們沒有上過擂臺,也沒有力量訓練,卻宣稱這兩者都不如自己,就算踢到鐵板,還可以說自己門派的技巧比較高級,但什麼是技巧?這些人一天練多久?一週練幾次?他宣稱的技巧連一記鞭腿都接不下,那究竟是什麼?但,如果你用寬容的角度來說,這些何嘗不是虛無的信仰?」

「你對於現在的傳承系統很有主見,所以你應該很痛恨師徒制吧!」

「這是兩件事,首先,師父和教練的性質不一樣,有句話叫做有其父必有其子,若我爹是個表面穩重,其實充滿算計的人,耳濡目染下,我必然受到影響,拜師就是你找另一個人幫你重灌系統,假如我找了一個看似剛正,但實則不靈活也不快樂的人當師父,那你覺得我能獲得救贖嗎?所以拜師前,搞清楚自己是什麼材料很重要,但大多數人搞不清楚師父質量,也搞不清楚自己的狀態,甚至當師父的自己也糊裡糊塗,結果當然一團糟。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