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2月6日 星期四

器識

有人問君子不器和大器免成有什麼不同,差別可大了,但在此之前,我們得先澄清一個誤會,那個打破水缸的司馬光,長大以後不知道是否因水缸是人家的古董,所以後來發現怎麼都賠不完,所以寫了訓儉示康,裡面有句害死人的錯植「管仲鏤簋朱紘,山楶藻梲,孔子鄙其小器」,於是乎到現在國文老師還在說什麼器量狹小來荼毒學生,但孔子真說過這句話嗎?其實沒有,這句話的原文出自禮記禮器篇:「管仲鏤簋朱紘,山節藻梲,君子以為濫矣。晏平仲祀其先人,豚肩不揜豆;浣衣濯冠以朝,君子以為隘矣。是故君子之行禮也,不可不慎也....」原文是說過度著重物質的祭祀容易流於形式,太過小氣的搞法也請不來什麼神靈。所以若真說小器,意思應該是藉由貴重的物質,來補強精神力的不足,終究不是好容器,但孔子也說,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,什麼是被髮左衽,就是清朝初期的留頭不留髮,留髮不留頭的那套。但管仲,仲是他的字。名夷吾,管夷吾,他取這個名字,究竟是管束蠻夷,還是他本身就是蠻夷呢?

論語八佾才是真正提到管仲小器這件事,子曰:「管仲之器小哉!」或曰:「管仲儉乎?」曰:「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?」「然則管仲知禮乎?」曰:「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;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?」

這件事說的是制度的僭越,孔子是理想主義者,認為臣子功名在大,也不能大過天子,能扛住某些事,但場面還是得還給天子,但事實是,很多情況下,如果權臣不擺出氣派,根本鎮不住場子,而權臣未必來自君主失能,很有可能是君主放權,而功高震主這件事,直到管仲死,也沒發生,反倒是他死了,姜小白的好日子也到頭了。

所以器,說的就是你能不能承接祭祀之力,國之大器,說的就是你國運,器用得好,是能奪運的,古代各國都很忌諱這件事,那為什麼管仲這樣的高手,要用這麼多物質呢?說白了,他只是不想走回殷商的老路子而已,商人和阿茲特克一樣,喜歡活人獻祭,甚至動輒吃人,而且規模大很多,周文王當年是見識過這件事的,還被迫吃了自己兒子的肉,所以才會用文王卦的方式,來取代將鐵片燒紅,插進龜殼或牛羊肩岬骨來卜卦。而井田制,更像是將利用一個個的小結界串連起來,鎮住殷商殘存之力。

那孔子怎麼看待活人獻祭這件事呢?孟子梁惠王記載「仲尼曰:『始作俑者,其無後乎!』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」可見連長得像人,利用把人臉刻上去,或者在臉上糊上泥巴去做模,借活人之氣,去陪亡者,孔子都是不贊成的,他就是怕只要有形象了,就有人企圖把活人獻祭捲土重來。

所以君子不器我們已經說過了,那大器免成呢?那是帛書老子的話,意思是你想承接什麼,是注定好的,你瞎攪和也沒用。狹義的說,天才的起點,很可能是大多數人努力一生的終點,也就是俗話說祖師爺賞飯吃的意思。廣義來說,大器不需要成,成是人為的定義,或者我們常說的,玉不琢,不成器,你所成者,不過小器,大器乃渾然天成,無須人為加工,就像風景。君子不器,到了現在,除了活好自己,不要過度沉溺於虛幻,無論是宗教修行,或者整天的重心只有某些動漫、遊戲,那可以是點綴,但不該是全部,除非你是搞祭祀的,或者你就是漫畫家或職業電玩選手。另外則是不要犧牲自己,去成就任何人希望或期許,這是他們自己的事,如果他們活著的時候辦不成,這又不屬於你原有的志向,而將機會成本花在去幫他們辦,那就是鬼附身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