論語八佾才是真正提到管仲小器這件事,子曰:「管仲之器小哉!」或曰:「管仲儉乎?」曰:「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?」「然則管仲知禮乎?」曰:「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;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?」
這件事說的是制度的僭越,孔子是理想主義者,認為臣子功名在大,也不能大過天子,能扛住某些事,但場面還是得還給天子,但事實是,很多情況下,如果權臣不擺出氣派,根本鎮不住場子,而權臣未必來自君主失能,很有可能是君主放權,而功高震主這件事,直到管仲死,也沒發生,反倒是他死了,姜小白的好日子也到頭了。
所以器,說的就是你能不能承接祭祀之力,國之大器,說的就是你國運,器用得好,是能奪運的,古代各國都很忌諱這件事,那為什麼管仲這樣的高手,要用這麼多物質呢?說白了,他只是不想走回殷商的老路子而已,商人和阿茲特克一樣,喜歡活人獻祭,甚至動輒吃人,而且規模大很多,周文王當年是見識過這件事的,還被迫吃了自己兒子的肉,所以才會用文王卦的方式,來取代將鐵片燒紅,插進龜殼或牛羊肩岬骨來卜卦。而井田制,更像是將利用一個個的小結界串連起來,鎮住殷商殘存之力。
那孔子怎麼看待活人獻祭這件事呢?孟子梁惠王記載「仲尼曰:『始作俑者,其無後乎!』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」可見連長得像人,利用把人臉刻上去,或者在臉上糊上泥巴去做模,借活人之氣,去陪亡者,孔子都是不贊成的,他就是怕只要有形象了,就有人企圖把活人獻祭捲土重來。
所以君子不器我們已經說過了,那大器免成呢?那是帛書老子的話,意思是你想承接什麼,是注定好的,你瞎攪和也沒用。狹義的說,天才的起點,很可能是大多數人努力一生的終點,也就是俗話說祖師爺賞飯吃的意思。廣義來說,大器不需要成,成是人為的定義,或者我們常說的,玉不琢,不成器,你所成者,不過小器,大器乃渾然天成,無須人為加工,就像風景。君子不器,到了現在,除了活好自己,不要過度沉溺於虛幻,無論是宗教修行,或者整天的重心只有某些動漫、遊戲,那可以是點綴,但不該是全部,除非你是搞祭祀的,或者你就是漫畫家或職業電玩選手。另外則是不要犧牲自己,去成就任何人希望或期許,這是他們自己的事,如果他們活著的時候辦不成,這又不屬於你原有的志向,而將機會成本花在去幫他們辦,那就是鬼附身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