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10月29日 星期三

易簡

有個說法,叫做死不瞑目,形容人死前仍有很多東西放不下,或者是遺憾,或者是執念,在古今中外來看,都不算好事,但我卻覺得,死前眼睛闔上了,不過就是拿不動了,不得不放手,又或者跟這個世界或自己和解了而已。試想人在衰老的過程中,逐漸力不從心,慢慢對於很多事情都被迫放棄,甚至對於自己不能接受的價值觀、厭惡的人,在意志在面臨最終未知的恐懼時,都只能選擇閉眼算了,這真是糟糕透頂。而死不瞑目,恰恰證明到死都沒有改換目標,一以貫之,即便死亡也不能終結其意念,這才是令人稱羨的結局。

有人問,為什麼我討厭商業互吹,這世界本就是花花轎子人抬人,大部分的人其實並不了解「道不同,不相為謀」。好比如果今天兩個政治立場、乃至於宗教立場完全不同,卻都很強烈的人結婚了,這必然是悲劇,因為另一方必然會逼著令一方妥協,然後就是爭吵不斷,甚至會逼孩子選邊站。當然,商業互吹的情況不是那麼極端的,畢竟可能只是一場應酬,然後就散場了,但本質上,這都是違心之論,之所以叫互吹,就有誇大的成份,而且我們不得不承認,有太多人的互吹,其實和自己的價值觀完全不同,以至於回過頭,就開始和身邊人把剛才吹捧的對象批評的一文不值,這是第一個矛盾,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心臟病的人越來越多,就是因為表裡不一,因為你罵完之後,下次見面還要繼續演戲的,然後久而久之,你會越來越看不起自己,如果是真心的佩服,就應該拋下無謂的尊嚴,虛心向對方學習,並且絕對不在背後,又要跟自己人裝出一副對方雖然不差,但等我學完,老子才是最厲害的,你們等著看吧!人的大腦其實是會被行為欺騙的,這種心態會導致無法進入認真學習的狀態,形成過水,但很多人也只求過水,然後划遍了江湖,卻越來越虛,因為知道自己沒有真本事,學到的都是皮毛,就算本來有的本事,也在吹噓中泡沫化了。第二個矛盾,就是我常常批評的同理心,同理心已經被濫用到一個極致,好像我就算不妥某個人,某種價值,我也要裝作喔,我能理解,我尊重,我認同你的表達方式,這在某些情況下沒問題,但隨著邊界越來越模糊,造成的社會紊亂就是所有人都得付的代價,所以我討厭政治正確,我討厭所謂的體諒,舉個最簡單的例子,前兩天網路上有一篇文章,有個家庭去吃飯,結果是用類似自動販賣機的東西點餐,結果女兒想點可可,出來的卻是味增湯,後來父親按下味增湯,結果仍是味增湯,大家覺得這件事很有趣,但你知道嗎?最初的販賣機,本意就是代替一個商店,來提供客人服務,所以出錯商品而造成客人的困擾,是十分嚴重的事情,基本上只要接到電話,就會以最快速度到客人面前道歉。可到了今日,大多數人覺得這是稀鬆平常的事,甚至會覺得打電話請人專程跑一趟,反而是找對方的麻煩。這是什麼顛倒錯亂的價值觀?為什麼無辜的人為錯誤的人買單?難道只有犯錯的人時間是寶貴的?想要糾正反而是不對的,不貼心的?貼心不是這樣用的吧?同理,你看到有人停在單行道,或者霸佔紅線,造成塞車,也不能按喇叭,理由是誰都有急的時候,佔用一下會怎麼樣?又或者按了喇叭問題也不會解決,只會讓對方煩躁,對方的煩躁是應該他要付的代價,因為他丟掉了羞恥心和公德心。這種事情往大處衍生,就是把核廢水往海裡倒,把幾千個輪胎燒掉,讓外太空都能看到黑煙,反正只要一句沒辦法就可以推卸責任。如果你不認同這類現象,卻同理對方,我保證什麼醫美都救不了你,你註定會成為一個面目可憎的人,因為你在演,而演的過程中,同樣會欺騙大腦,讓自己從「這是可以體諒」、「他可能有苦衷」的過程中,逐漸認同對方,然後你就也會變成這樣的人,往高處爬很難,但沉淪超容易。這,就是道心崩壞的過程。

道心,就是你認定,而且不變的價值觀,這世上有很多人練太極、氣功、瑜伽、健身,而有許多人都是為了身體健康,甚至是修復身體,但人人練出來的東西都不一樣,當然大多數人是練不出東西的,因為那本不是他們的價值。到這裡一定有人要問,這些東西,真的能抗癌、甚至逆轉情志病(憂鬱、焦慮)嗎?很多人不敢提這個,因為會擔心違反醫事法,或者不實宣傳,但我反而覺得,本來就不該宣傳,若有人真能得道乃至於救贖,自己偷著樂得了,白痴才會想到處分享。這種東西本來就該屬於少數人,少數配得上它的人,少數那些能長期專注在其中,而不是企圖用幫助大家的口號,讓東西變得爛大街,然後搞亂一大堆人的信念,最後能量反撲,反而開始懷疑自己的人。

如果你問我,我是否有透過練功來達到治好什麼或誰的境界?答案是我不知道,我知道的是,我不曾有焦慮或憂鬱的症狀,和我真正關係親近的客戶或學生,也不曾有這類的問題,而我不會宣傳原因是練功,因為那不是,我覺得比較像是我們共同認定了某種價值,如此而已,如果有人宣傳某樣東西必然可以治療什麼,往好了說,那叫信仰,不好的大家都知道是什麼,雖然兩者是差不多的,或者說,信仰只是還沒被拆穿而已。

回歸到沒有信仰這件事,這其實還蠻招人厭的,首先,有信仰的人本質上都知道有問題,只是他們選擇不面對而已,而我沒有信仰,很多人就覺得我表現的高人一等,或者輕視他人,其實這種感覺,不過是來自其內心理智的批判。另外一種情況是,人的悲歡並不相通,但如果你能裝作相通,做生意是很方便的,這就是同理心,或者假慈悲,但我不裝的原因,就和前面提到的一樣。如同我看到流浪動物,可以選擇給與食物,但未必要蹲下來撫慰其內心,他們也不會因此就覺得我因為不理解他們,就無法幫他們解決問題。

有個學生問:「我是不是你所有學生裡面最有天份的那個?」他不是第一個這麼問的,也不會是最後一個,所以我覺得他還好,就普通吧,然後另外一個問:「假如你碰到真的很有天賦的學生,你會怎麼樣?」

「如果他成功的引起了我的興趣,我也許會給他一些不一樣的東西,看他能走到哪裡。」

「那假如他真的就此悟出了自己的道路,你就會起愛才之心,然後把他收為徒弟,分文不收並傾囊相授嗎?」

「你是不是有什麼大病?他領悟出了自己的道路,不就是最受用的事嗎?還關我什麼事?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