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

參禪


許久沒見到阿明了,他還是老樣子,總在下午三點半騎著重機出來買便當,順便到咖啡廳和我打兩句屁,今天他是這麼開頭的:「我前幾天和一群朋友聊天,其中一個說最近有去禪修,然後我問他要去多久,他說要一整天,坐在那裡一整天,然後請了個印度來的大師,大師站在那裡也不說話,只放事先錄好的錄音,他講一段,再放一段中文翻譯錄音,然後我朋友居然說效果很好,很有感受,這他媽的怎麼會有效果?」

我喜歡阿明直接的個性,而且他也沒說錯,這的確不會有效果,那個印度人所說的,大概是如何運行脈輪之類的理論,這也和禪修無關,充其量算是一種氣功靜坐,但很多人搞不清楚,覺得都差不多,就像一群人分不清楚提拉皮斯和瑜珈或者美式和英式橄欖球,在本質上都是完全不同的東西。

先來說說禪修是什麼,這是由禪宗發明的玩意可以確定,本來是僧侶精進修行的一種方式,在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代,忽然流行起來,因為當時的才子和讀書人透過這種方法來體悟自己所讀的儒家經典,而經過日本的發揚光大,把禪宗的精神發揮在各種技藝上,進而產生了茶道、劍道、弓道等流派。所謂的道,在這裡並不是宗教上得道成仙或進入涅槃的方式,而是一種藉由專注在一件事情上,進而達到定靜的效果,禪修本身也是一樣,要達到定靜,到了這個境界之後,稱為開悟,每個人開悟的時間都不同,可是不是開悟之後,就達到究竟和無上之道了呢?

當然不是,開悟不過就是考上駕照,你瞭解開悟的境界後,要讓自己長時間維持在那個狀態,至不濟,要讓自己經常能夠很快的進入那個狀態,這需要很多的練習,不斷的練習,開悟有什麼好處?我喜歡這樣比喻,就像你做完很強大的重訓一樣,會達到成就感和一種腦內嗎啡的滿足,那為什麼不運動就好?因為運動比較累,而且人會有惰性,你三十歲可以舉一百公斤?五十歲還可以舉一百公斤,七十歲呢?禪的基本概念是由靜態來達到這個狀態,他雖然不激烈,卻也有一定的難度,需要很長的時間,所以日本人很聰明,選擇用泡茶、射箭、揮劍這些反覆而單純的事物,當作輔助來進入那個狀態,這樣的時間可能會短些,因為人有目標性,比較不會慌亂或迷惘。但這樣做也有缺點,因為你是藉助一個工具而達成目標,當沒有工具的時候,你還能不能進入這個狀態?你能不能在生活中達到你想要的平靜?

是的,平靜,領悟真理之後得到的只是平靜,只是一個內在的不同,你擁有了更好的心態來面對自己的人生,而不是之前的想要逃避、擺爛、不負責任,換來的是專注和耐心。你的人生不會因此變得不平凡,不會因此充滿快樂,遠離痛苦,如果你以為可以,那不過是錯覺。真正的禪修其實不是每個人都該做或適合作,它本來就是一個進階的玩意,在追求定靜之前,你必須完全服從師父的命令,為的就是修心。

修心很重要,不管在什麼流派都見得到,詠春的小念頭有云:「念頭不正,終生不正。」太極拳說立身中正。孟子也提及:「存乎人者,莫良於眸子﹔眸子不能掩其惡。胸中正,則眸子瞭焉;胸中不正,則眸子眊焉。聽其言也,觀其眸子,人焉廋哉?」相書上直白的說:「聲不由丹田發,與人言時眼神飄忽,以手勢引人者,偽也。」那麼何謂正?古時候的人要求清楚,不像現代人,覺得長得好看就是正,從研究命理到從事,這段時間不停的聽到:「我又不是壞人,為什麼命不好?」

遇到這種問題,往往一笑置之,因為無從回答起,真實的想法是:「那你做了什麼好事?是造橋鋪路、救助流浪貓狗、幫忙淨灘、還是去慈善機構當義工,算了吧!你連對自己的人生負責,孝順父母,培養自己的專業,好好照顧自己的身體,善待自己的另一半,遠離不正當的誘惑,這些事情都做不到,你算什麼好人?又有什麼資格要求好命?」

這就是心不正的典型症狀,中國傳統武術對於這個部分,最典型的治療方是就是站樁,有人稱為紮馬步,我們小時候叫半蹲,也是一種藉由肌肉動作來達到動中求靜的方式,如果這些方式都不願意做,也許該找個中醫,開帖藥,裡面硃砂可能要放得重些,看能不能除邪火。扯遠了,回到禪修上,心不正的人現在滿街都是,那麼這些人去參加所謂的靜心或沒有指導師的禪修會發生什麼事呢?

這些人往往好像帶有宿世通慧般,說自己很快的感受到真我,更能相信自己,更覺得自己的決定是對的。說真的,你連自己的本我都失去了,還妄稱能夠感受到真我,就像藍寧仕說的,要過了命數,才有資格談靈數。這就像是一個因為長期姿勢不良而脊椎變形或長骨刺的人,忽然覺得自己該運動了,但他不去找專業的復健科醫師和健身房教練商量,而是自己買本書開始土法煉鋼,每隔一陣子就又換個youtube頻道觀看,說自己又有新的體悟,會練出什麼來還真令人害怕。套一句現在流行的話來說:「禿子跟著月亮走,你能不能分得清什麼是禿子,什麼是月亮?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