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
高瀨舟讀後感
看完高瀨舟之後,有許多感想,第一,是對於遠島刑的看法,從文章內容可以得知,會搭乘高瀨舟的人都是因意外地犯下了自己所異想不到的錯誤,而被流放遠島,故事中的主角喜助也是如此,從庄兵衛看喜助的觀點,是充滿同情又無奈的,他代表了一些比較深入且公正的看法,但卻不得不向大眾及現實妥協。
故事中的老婆婆象徵一般的無知大眾,往往會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,卻不加以深入分析而造成刻板印象,遠島刑的判決表現了日本傳統對於特殊行為及分子不能接受的事實,這就是八肱一宇的思想,也充分反射出日本對於同族團間的緊密配合度是十分重視的。凡是與此相牴觸的,換言之,也就是會破壞整體和諧度的人,就必須被改變或被驅逐,這就是遠島刑所代表的意義。
江戶時代,舉凡像喜助這樣的例子,為避免造成社會的不安,卻又沒有明確可以處死他的理由,就被流放遠島,基本上這與日本在江戶時期鎖國思想也有相當程度的關聯,這是避免各種新的思想對於封建社會帶來刺激,算是一種另類思想箝制的方式。
第二,從高瀨舟也反映出人生無常,喜助的遭遇讓人有塞翁失馬,焉知非福的感觸。因為喜助能夠知足常樂,所以能達到無入而不自得的境界,他的角色道出了鷗外對於自己的理想,希望能夠解開自己被物質所牽絆的事實,但真正反映鷗外自己的角色,卻是庄兵衛,對於自己經濟拮据窘境的無奈,妻子出於名門,不論如何節省卻仍擺脫不了揮霍本性的不滿。
第三,則是對於事物的了解必須透徹,不要輕易的被自己的感官所混淆,有時眼見也不一定為真,對於週遭的人,事,物都得經過詳細的觀察及徹底的分析,不要過於武斷。
最後則是安樂死,我贊成安樂死,因為長期的病痛,特別是絕症,不論對病患或家屬都是身心上的煎熬,正所謂〔久病床前無孝子〕,明知沒有希望卻還繼續拖延,只會把病人的信心和家屬的耐心磨光,而且就另一方面來說,安樂死也可以減少社會成本和金錢的浪費,甚至更進一步來說,如果趁著罹患絕症的病人的身體機能上可利用時,實行安樂死,也可以讓他的器官救助其他人,如此一來,病人不但可以幫助他人,也能少受一些病痛,讓自己死的更有尊嚴,也不會再增加家屬的負擔。
這篇文章的寫作背景為,森鷗外自己在面臨弟弟和二兒子的死亡之後,以及長女因病而被宣告只剩二十四小時生命的情況下,而寫了這篇文章。全篇文章在寫作上使用十分正式的論文體,使人不覺得這是一篇杜撰出來的小說,到像是一個十分真實的社會案件紀錄,作者用這樣的寫作技巧,是要加深人們對於此篇小說的印象,而作者身為軍醫,似乎也幫助他在描寫喜助看到弟弟自殺的場景時,更為生動寫實。
文章結構可分為起,承,轉,折,四個部分,首先由江戶時代遠島刑之介紹,乃至於何種犯人會適用於遠島刑的說明開始,(這個部分使我們發現,鷗外的作品中,大都油事件的開端為文章的開始,在接著由時間及場所開始描述)。接著由押送犯人的差役,庄兵衛的角度來正式進入故事,再來則是藉由主角喜助的自白,讓庄兵為了解所謂殺人事件的真相,在這裡作者給了我們暗示,這是在反射作者內心的理想與目標,例如:喜助光明進取以及知足常樂的人生觀,而庄兵衛卻不得不對現實妥協。最後,庄兵衛透過喜助的話,反省自己的行徑,並體會了喜助事件的絃外之音,但對現實的狀況仍然沒有辦法。
本篇文章所欲闡述的中心思想如下:首先是知足常樂的精神,雖然喜助是虛構的人物,但他的個性卻值得我們學習。其次則是金錢觀〔也就是財產〕的問題,到底錢對一個人是多是少要如何定義,有的人只求安飽,有的人的財產越多,卻似乎越會勾起他的物慾,進而造成不論有多少錢都不夠用的情形,這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。再來是安樂死,其實作者不只一次的在他的作品中提到這個在當時的社會中,十分先進的觀念(即便在今天,這個觀念仍是倍受爭議的。),在“金篦羅”這篇小說中的‘甘瞑’就是只安樂死,這也許是他曾多次站在醫生及病人家屬的立場,所做出來的考量吧!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